展开
台湾桃园国际机场于1979年由著名结构工程师林同炎建造并参考了Eero Saarinen的华盛顿杜拉斯国际机场。机场使用了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并在当时具有很高的艺术声誉。但是经过了30年的使用,一号航站楼的接纳能力已经不足以满足当代的需求。
航站楼的更新不仅需要为台湾建立新的门户,并要在扩容的同时保留原有的结构。这样项目才能与历史进行衔接。项目希望融合历史与当代。旧的一号航站楼一年的接纳人数为每年500万人次。但是根据发展的需要,现在已经需要年均接纳1500万人次。
这个项目设计了巨大的屋顶,盖住了室外的露台空间,同时在两翼拓宽了空间但不需要建设新的楼板。新的结构同时加固了原有的建筑结构。原有建筑外部的对角线柱子被应用在了室内。这样这些柱子从室外的元素变为了室内的一个主要的元素。
屋顶采用了悬链线形态的钢梁与遮阳百叶,这些百叶同时也用于连接不同的梁。这种连接的方式可以抵御地震力的影响同时防风,这种做法表达了传统东亚建筑中的屋顶做法。
旧有的航站楼对于车辆的处理具有混乱的状态,汽车、公交和出租车混行在一起。而新的项目增加了分层的交通流线,使得机场的交通能力得以加倍。更新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利用了原有的结构,建造花费和建筑废料相比于推倒重建机场仅有其二十分之一。